2023年马上就要过去,各大媒体按照惯例开始了年终盘点。
在整理自己这一年的文章和工作日记时,我突然发现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我几乎参加了全年所有重大会议与论坛的报道。
从3月份的全国两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DF)到4月份的广交会、6月份的达沃斯论坛,9月份的服贸会、世界大河文明论坛,10月份的亚运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1月份的进博会,再到12月份的链博会,从报道者的角度见证了这一年国内举办的重大经贸活动,成为年度“会议全勤生”。
翻看自己的朋友圈,不仅仅有日行两万步的“凡尔赛”,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瞬间,让2023年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绝对有趣的年份。
春江水暖老外先知
“现在每季度我都会去一次瑞士总部开会,总部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老总说3年没来了,今年一定要来看看。”2023年年初,在采访一位全球消费品巨头中国区CEO时,他如是说。
同时,来自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CEO们,也开始计划暌违3年之久的中国行。
初春的北京春意盎然,各种商业活动都开始井然有序地恢复,外国游客也开始多了起来。
“哇,My Dear friend!”3月初的一天,我在三里屯一个咖啡厅结束了采访,往外走的时候,突然迎面有一群西装革履的老外过来,其中居然有老朋友泰佩思琦(Tapestry)集团亚太区总裁、COACH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葆焱。
杨葆焱是一位法国人,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对中国市场非常了解,将中国和中国消费者视为创新的灵感源泉。
彼时我正在联系泰佩思琦集团历史上首位女性CEO Joanne Crevoiserat的采访。这次的老友重逢让我确信接下来的采访会很顺利。因为按照惯例,消费品牌的全球高管来中国都会例行去旗舰店巡店,很明显杨葆焱和一群高管现身三里屯,不仅是他要来考察北京市场,也是为老板打前站。
3月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100余位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先外资企业的全球董事长或CEO、知名学者与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同参加,嘉宾阵容之庞大令外媒纷纷感叹,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已经有序恢复。
在北京街头,很多中国的消费者和我一样,“偶遇”了跨国公司高管们,如苹果CEO库克、全球首富伯纳德·阿诺特等,最终我也很顺利地完成了《外企高管访华潮》封面文章的采访。
采访中,很多高管都是中国的老朋友,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都有在中国工作或者生活的经历。
“我真是太久没来中国了!3年半后重返中国,我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我非常激动。我们将在广州投资6亿建新工厂,是安利第10次在中国市场的增资,将有力地推动安利生产和供应链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安利全球CEO潘睦邻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作为快消行业的老兵,潘睦邻曾经在华工作多年,自称是“中国的超级大粉丝”。在采访中,他不但可以比较出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的差异,还不断引用《黄帝内经》的理论侃侃而谈,畅谈对中国哲学 “天人相应”的理解与见地。
同样,星巴克全球CEO纳思瀚无论是在百事可乐还是在利洁工作时期,都曾多次来中国工作考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多次造访过中国,每次我来的时候,都惊叹于这个国家的发展速度。”
这些跨国公司的“一把手”们重启中国之行后,凭借敏锐的观察与判断,用实际行动对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开始了新一轮投资中国,真是“春江水暖老外先知”。
老炮们为了讨好年轻人拼了
在今年的众多论坛上,“中国Z世代”成为一个关注话题。尤其是6月份的天津达沃斯论坛,还专门为青年领袖作了专场分享。
当前,青年消费群体,也被称为“中国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已成为中国当前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各种机构的报告都在强调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与“70后”“80后”们不同,这些年轻人们并不迷恋名牌,也不崇洋媚外,年轻消费者们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个性化。加上年轻消费者更依赖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进行购物和社交,对于线上线下的融合和跨界消费有着更高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创造、引领着消费模式的潮流变化,进一步拓宽了消费市场的边界,消费领域已呈现出多层面新动向。
因此,每当有消费新品上新的时候,企业为了赢得年轻消费者们可谓拼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茅台,从茅台冰淇淋到茅台咖啡再到茅台巧克力,不仅赚足了大众眼球,还上演了一场资本市场的狂欢。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透露,自2022年5月29日上市以来,约有340万人购买和品尝过茅台冰淇淋,约有4亿人知道和了解茅台冰淇淋。
茅台作为白酒老大哥还如此努力,折射出当前传统消费品企业的普遍观点——虽然跨界联名不一定赚大钱,但是可以培养年轻消费者习惯,获得年轻人关注。
目前,传统企业纷纷打开了营销思路,要将联名进行到底。
例如,泸州老窖联动化妆品牌推出“酒糟醒肤修护面膜”;2020年,江小白与蒙牛推出酒心巧克力冰淇淋;2021年,古越龙山与钟薛高推出黄酒青梅口味雪糕;2022年,洋河股份推出隐藏款含酒的文创盲盒雪糕。
但是,讨好中国的年轻消费者们并不容易,多家调研机构的报告都表明,中国新一代消费者们不仅仅是购买力强,也非常有个性,正如采访对象们所说的那样,中国Z世代不是“买名牌”,是在“买品质”,他们不仅仅是“买商品”还要“买服务”。年轻消费者们的变化折射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背景下人们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模式等方面的新变化,虽然目前外资与国内企业都不断强调讨好年轻人,但目前都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探索,一大波联名如何将一时热度转化为长久效益、取悦年轻人的生意还在继续。
进博会六年级生的感言
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号称是当今中国三大盛会。打个比方说,广交会是江湖菜,是一场顶级销售参加的推销采购大会,采访对象都非常接地气,只要用心观察记录,就可以写出很鲜活的报道;服贸会则是大讲堂,需要记者去学习观察新知识,在这里专家官员论道,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对于进博会,我则是情有独钟。作为一名记者,自2017年起,每年的11月都要期待一场“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报道之行。
进博会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中国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连续6年参加进博会,我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腻”这个字。在进博会仿佛打开了宝盒,总能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们和采访对象一起发出“amazing!”的惊叹声音。
6年来,连续参会的企业数不胜数,如雀巢、达能、欧莱雅等跨国公司一届不落。据统计,有100多家参展商是全勤生,以至于联系采访时只要说大家都是“全勤生”,就能和采访对象一样会心一笑。
这6年,我见证了一大批外资企业从“看好中国”到“立足中国服务中国”再到“投资中国”的过程。在6年积累的采访中,不仅仅记录了意气风发的大中华区外企老总们亲自推销,直播“buy! buy !buy”,还记录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外企积极参展的信心,更见证了“展品变商品”的许多成功案例。
6年来,已经“根深叶茂”的进博会还在不断“开枝散叶”,其外溢效应不仅体现在各地都在学习进博会的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搞起了各自特色展会,例如海南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还体现在中国大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大舞台,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快速成长,让外资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些外资企业调整了在中国的架构,希望能够变得更加“本土”,以更迅速的方式应对市场变化。
来过的年年来,没来过的今年来,曾经来过今年不来以后还要来……这就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放胸怀与强大魅力所在,也是我作为进博会“六年级生”的感言!